球信网

中国会展业的“民企时代”

2015-01-14 08:33:27

       中国民营会展企业已步入资本并购与资源整合的轨道。但长期以来,由于民营会展企业一贯低调的行事风格,会展业表面仍风平浪静。民营会展企业的前景似乎看上去并没有那么乐观。
  但随着多年的裸泳“陪练”,中国民营会展企业不仅深谙水性,还学会了游泳技能及深海“潜水”,且不再甘心做一个“陪练者”。这意味着,中国的民营会展企业正在成为行业一支生力军,举起资本并购与资源整合的旗帜,誓与“外来者”——外资展览公司,在“一路一带”的新机遇期分食中国的会展“蛋糕”。
  表面看,双方力量有些悬殊,但中国民营会展企业做好了准备,将直面这场没有退路的较量。
  振威:民企的资源整合时代
  近期,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第2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以下简称中美商贸联委会),邀请了两国知名私营企业参会,振威展览集团(以下简称振威)是此次与会的唯一中国会展企业。
  据了解,此次中美商贸联委会有两项重要的机制创新,一是两国副部长级别的商务和贸易官员在联委会召开前进行了更早、更多地接触,以推动联委会取得切实成果;二是联委会特别安排一天的时间让两国私营企业与政府部门官员展开交流,促进联委会与两国商界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业内猜测,振威或将借此加速其海外扩张进程。
  “振威将加速推进海外的发展计划。”振威董事长张学山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14北京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一路一带”规划惊艳亮相,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为此,振威将借助这一难得的机遇。
  提升国际化
  近来,振威的表现略显“高调”,先是张学山于2014年11月当选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全球董事会成员,随后又随国家高层领导人参加中美商贸联委会。
  对此,张学山坦陈:“提升国际化水平是中国会展企业竞争实力的最好体现。”作为国内最早加入国际展览业协会的民营会展企业,振威旗下拥有北京振威、天津振威、广州振威、新疆振威、西安振威,五个全资子公司。
  振威是中国最早加入UFI的中国民营企业,目前已有6个展会通过UFI认证: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含2个子展会)、中国新疆国际煤炭工业博览会、中国新疆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天津国际机床展览会、中国天津国际机械工业装备博览会以及中国天津国际工业自动化技术装备展览会。
  事实上,振威的愿望,不仅只是到境外办展,其更大的“野心”是到海外进行重组或兼并。
  品牌再发力
  2014年年初,坐落在滨海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的振威展览数据中心正式运营。振威作为与天河一号、惠普、中软培训、中石油渤海石油装备、腾讯、渣打银行等知名企业及研发机构,获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招商引资的政策扶持,成为被重点引进的唯一一个会展类企业。
  张学山介绍,规模超过1万平方米的振威展览数据中心,不仅是振威展览集团的总部办公中心,更是振威展览推行大数据全球化战略的根据地。
  振威展览数据中心包括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研究中心,用于参展商及采购商等级系统的研发制造,同时也是参展商及采购商服务平台,该中心同时肩负产业研究、品牌运营、投资咨询等功能。服务每一个展览项目的同时,也服务于某一类行业。
  目前,振威举办的规模超过5万平方米的展会有6个,超过3万平方米的有9个,超过1万平方米的有22个,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规模已达10万平方米。
  除每年定期举办40余场国际性专业展会外,振威还于每年举办20余场高端会议论坛,并组织海外办展,出展项目超过30个。
  整合产业链
  在张学山看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会展业进入了“资本+资源+品牌”的时代。与此同时,也进入了“分层”阶段,整个行业要面对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将有部分具备实力的会展企业浮出水面。未来10年,中国本土的会展企业成长空间更大,发展也将更快。到2020年,中国将会产生世界上最大的展览机构,因为中国具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广交会就已经实现了全球规模第一。
  张学山强调,民营会展企业不能一味地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尤其是在做大的同时,要兼顾对员工业务能力的再培训。据其介绍,振威的员工,每一季度都有机会脱产学习一周,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前沿信息和技术。
  据悉,在振威的战略发展规划中,对现有员工进行的再教育是重要的一步。这或许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人才储备。
  振威被业内评为最大的民营会展企业,因此,其发展动向也颇受关注。
  关于振威的目标,张学山只透露说,振威要做全球会展综合服务商,重构会展业的价值体系,将会展产业链进行延伸。
  高端学术会议:服务创新的驱动力
  学术会议既是专业化、高水平、智力密集的交流活动,也是科学共同体、知识共享、传递、扩散和流动的平台,在学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端学术会议具有国际性、权威性、高知识性、高互动性等特点,参会者一般为科学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等。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交流学术观点,提出学术见解,相互启迪,碰撞思想,激发灵感,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催生新的科学概念和学说。学术活动已成为现代科技交流最重要、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之一。
  据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的数据统计,全球每年召开大约16万次会议,产值超过2800亿美元。另据国际组织协会(UIA)2012年的数据统计,2011年由国际组织发起、召开的国际会议共计1.1011万个,其中参会人数超过500人的会议占22%,约为2400个;据国际组织协会统计,国际民间科技类组织会议总数约占国际组织总数的1/5,依照国际会议召开频率(每年41%,每2年23%,每3年12%,每5年10%,其它14%)估算,全球重大国际科技会议每年约有1000个左右。
  通过附表的分析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3年这4年中我国社团组织的国际会议所占的市场份额持续增长,其社团组织成为举办国际会议最多的主办机构。
  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和政府所举办的国际会议市场份额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之后,降幅更大。企业举办国际会议市场份额相对而言比较平稳。
  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启动了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主要目的是发挥所属全国学会的组织和人才优势,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示范带动,引导学会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主动作为,在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生力军作用。
  中国科协及所属200个全国学会团结和凝聚了学术共同体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科技工作者。每年由中国科协所属学会主办的高端国际、国内会议超过上万场,占我国科技类会议举办数量的50%以上。随着学会自我发展能力的逐步强化,资源总量的不断扩大,会议来源更加多元化,带动了学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各学会围绕服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深化学术交流,发挥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优势,积极搭建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交流活动。学会组织召开学术会议的规模和质量逐年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学会和省级所属的3828个委员会,在2013年共举办学术交流活动2.9586万场。其中高端前沿学术会议7531场,综合交叉学术会议1.0765万场,学术服务会议1.129万场。在这些会议上,提交的学术论文将近100万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数达到了442万人次。
  以中国科协2013年在贵阳召开的学术年会为例,近3000名注册代表参加了27个学术交流分会场活动,1156篇论文经评审编入年会《论文集》,75位院士专家举办科普报告会150余场,28辆车参与的“科普大篷车万里行活动”覆盖88个县(市、区),参加活动科技人员超过万人、上百万群众受益。围绕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12个领域设立专题论坛,14个全国学会组织院士专家16批次45人次实地调研,28位院士专家出席贵州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对于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推动贵州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年会同期举行贵州省项目需求信息发布会、召开“院士专家集中援黔行动项目对接协调会”,搭建科技人才项目引进平台;贵州省有关单位和院士专家签约项目504个,项目金额790余亿元,促成技术成果转化355项,解决技术难题158个。有关单位共聘请了35位院士担任核心专家或顾问。35位院士、174名专家针对贵州省163家企业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咨询和攻关,相关投资达20.98亿元,新增效益29.85亿元。由此可见,以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为服务对象,广聚科技资源、广纳真知灼见、广交科技英才、广搭合作平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成为组织召开学术活动的重要目的。
  从 “八项规定”到《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出台,我国会议产业深化改革的序幕已拉开,政府会议正逐步淡出市场。随着改革的深入,规范政府行为制度的细化、适用范围的日渐清晰,会议产业正重新调整产业发展格局,结构更趋合理。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端学术会议主办方应该在充分调研及收集产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发挥自身人才、智力以及熟悉学科前沿动向、具备获取最新信息的快捷渠道等优势,与当地产业部门、研究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召开针对地方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升级规划、重点产业升级技术路线图等方面的学术活动。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系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副主任)

球信网